首页 >新闻 >城市建设

他从施工现场走到“国际领奖台”

2025

/ 05/20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手机查看

  海报新闻记者 张龙汐 通讯员 董卫强 张智航 济南报道

  伴随着经久不息的掌声,宋炳举从发布台上稳稳地走下来,内心长舒了一口气。

  那是在斯里兰卡科伦坡第49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竞赛(ICQCC),他用全英文代表团队完成了项目成果的展示与答辩。语速平稳,节奏控制得当,每个数据都落在点上,每个术语都表达得精准。台下评委频频点头,大屏幕上最终亮出的,是优异的成绩 ,这是一枚国际金奖。那一刻,会场灯光耀眼,他的目光却回到心里那条熟悉的路上——从脚手架到讲台,从图纸到答辩,他知道自己走得不快,但每一步都走得这样的踏实。

  没有人一开始就站在聚光灯下。他的起点,是天天游走在图纸和钢筋之间的一名普通现场技术员。

宋炳举(右)与同事交流工作

  2024年4月,宋炳举刚刚加入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大唐山东郓城项目团队不久。当时的他是个新人,话不多,干活却很稳,拿着卷边的图纸一遍遍对现场,一块块检查预埋,一次次在楼层间爬上爬下。有师傅看他天天跑现场、查得细,随口夸了一句:“这小伙子干活还挺用心。”他听见了,只笑了笑,说:“刚参加工作,除了多跑几遍,没别的办法。”他是那种“不问声量、但问落点”的人。

  工作中,宋炳举沉得住气,也肯下功夫。不久后,他开始负责更大范围的施工管理,独立推进复杂节点的协调落地。在主厂房封顶的关键阶段,他几乎每天都守在施工现场,每一个模板细节都不放过。那是他第一次被“交钥匙”,也是他第一次真正明白,什么叫把一件事彻底扛在肩上,不是一句口号,是一场接一场的协调,是一页接一页的方案,是一次次从脚手架上走下来后满身的汗水。

  宋炳举的脚步并没有局限在工程现场。2024年5月,他第一次参加全国质量管理小组竞赛,作为发布人站上讲台,用清晰流畅的表达赢得“示范级”荣誉。同年8月,他代表团队再次出征全国赛事,斩获工程建设领域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11月,他远赴斯里兰卡,用全英文代表团队完成了项目成果的展示与答辩,最终夺得国际金奖。三场比赛,三道关卡,一次比一次难,一次比一次站得更稳。他把现场扎实的脚印,一步步走到了世界级别的评审席前。

宋炳举查看现场设备

  这些荣誉的背后没有捷径。每次发布前,宋炳举白天要盯工地的施工任务,晚上反复打磨发布稿,校对术语,标记重音,模拟问答。他说:“讲得清楚,是因为做得深入;能说得响,是因为准备得足。”那些晚上的灯光、那些反复播放的录音、那些密密麻麻的修改笔记,全都藏在他语速稳定的背后、藏在他沉稳回答的眼神里。

  宋炳举很少提起这些奖项。比起奖杯,他更在意能不能把现场工作再提前一步、再严一点。同事们总说他“最不让人操心”,他自己却说:“我不是最聪明的,但我每件事都想把它做得明白。”慢慢地,项目上越来越多的任务开始交到他手上,一些关键区域的图纸,他一看就能指出问题在哪、工序该怎么调。不是因为谁安排他负责,而是因为他总能提前准备好、默默接得住。

  如今的宋炳举,已经能独立完成多个重要区域的技术统筹。他依旧每天第一个到现场,也还是习惯抱着图纸跑楼层。图纸的线条他很熟,现场的进度他门儿清。有的同事问他这么拼命、这么辛苦到底图什么,他只笑笑:“这行当就是这么练出来的。”一张张蓝图,在他手里成了一栋栋建筑的骨架,也成了他职业履历上最朴素却最硬气的注脚。

宋炳举进行质量检测

  从施工一线走到国际舞台,他没有一步登天,也没有什么“奇迹时刻”。所有光鲜的背后,是无数个无声的夜晚,是没人关注时仍然坚持的认真。他的成长,不靠幸运,不靠标签,只靠实打实的坚持和一点点往上攀登的韧劲。

  虽然载誉归来,宋炳举却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熟悉的图纸还在翻看,熟悉的工作服依旧沾满灰尘。他不谈“更高处”,却把每一个脚下的台阶走得干净利落。他说:“图纸落地之前只是设计,落了地之后就是责任。”这份责任,他正走在其中。他的故事,像钢筋扎进混凝土,正一寸寸延展,终将成长为钢铁丛林中的一道风景线。

责编:马晓敏


审签:

责编:马晓敏


审签: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