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城市建设

一带一路故事——非洲工地上的电建小伙儿

2025

/ 07/25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手机查看

  海报新闻记者 张龙汐 通讯员 董卫强 王续尧 济南报道

  如今,伴随着中国电建“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多的电建青年走出国门,奔赴海外项目,活跃在异域工程建设中。在非洲国家津巴布韦首都的边陲,中国电建集团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硫酸锂一期项目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项目工程管理部的技术主管,王杰像往常一样,奔走在项目的每个角落,组织协调好每一个施工环节。

王杰(左)在工地上与外籍同事交流工作

  从津巴布韦旺吉电厂到比基塔输变电工程,再到硫酸锂项目,电建核电公司不断深耕国外能源市场,为“一带一路”建设添砖加瓦。作为最直接的见证者,今年已经是王杰留在津巴布韦的第四个年头。回首过往,也许正是非洲这片热土绘就了他的别样青春。

  工作中的王杰眼里总是能散发出一种渴望挑战、渴望成长的干练。时值旺吉电厂项目刚刚结束,面对回国和留下,他敏锐地察觉到硫酸锂一期项目的技术前瞻性,以及这个项目背后对公司市场开拓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与此同时,面对新的领域,王杰也意识到了工艺和技术上的差异,环境适应、文化磨合的困难。但凭借着之前项目的工作经验以及青春的热情,王杰决定留在硫酸锂项目。在他看来全新的工作领域将是一个提升自身技术能力的绝佳机会。

  项目安装工装初期,身处陌生的环境,王杰的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对工艺设计的理解偏差,与上游单位磨合沟通的不畅。地质条件复杂、属地化员工组织困难以及合同工期带来的巨大压力无时不刻的困扰着王杰。凭借着青春的韧性,王杰以技术管理为重要抓手,积极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并搜集化工、国内行业标准,与行业内的专家进行沟通交流。

  在每一次的技术研讨会上,王杰都能有条不紊地分析问题,提出精准的解决方案。他带领技术团队日夜奋战在项目技术组和项目现场,不断进行优化方案、完善技术措施。他经常组织团队成员进行技术交流和培训,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王杰认为,一花怒放不是春。他经常鼓励团队成员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营造了一个开放、包容的工作氛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注重发挥每个团队成员的优势,合理分配工作任务,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

  作为项目上的“老员工”,有海外经验的“老前辈”。王杰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和公司的培养。因此,他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年轻人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除了对项目负责,王杰还关心团队成员的成长和发展。他经常组织技术交流活动,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帮助团队成员提升技术水平。在他的带动下,整个工程管理部技术组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担当的真正含义,成为了大家学习的榜样。

  在团队内部,王杰积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他经常组织技术培训和经验分享会,将自己在项目中积累的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员工。他会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向年轻员工讲解如何进行技术创新和问题解决。在他的指导下,许多年轻员工在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上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在管理方面,王杰也有了新的认识。当地的项目管理模式注重团队成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鼓励员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王杰借鉴了这种管理模式,在项目团队中建立了一个创新激励机制。他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项目管理,提出改进方案。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安全问题也是王杰关注的重点。他积极配合安环部做好本岗位的安全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安全操作规程及安全技术交底措施,并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培训。他总说:措施一定要有实操性。复制粘贴的交底内容对现场管理毫无价值!在他的努力下,项目现场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作为项目的技术主管,王杰深知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不仅要确保项目的技术难题得到解决,还要保证项目的安全与质量。在项目现场,他那严谨的态度和清晰的逻辑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对每一个施工环节都严格把关,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非洲的工作经历,让王杰的视野得到了拓展。由于当地的工业发展水平与国内的差异,项目中采用的一些技术和设备也有其独特之处。王杰通过与当地的技术人员交流和合作,学习到了一些在国内没有接触过的技术和方法。

  在繁忙的工地上,正是有了像王杰一样的青春员工,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助力点亮了丝路之光,使得带有中国电建印记的清洁能源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津巴布韦的千家万户。他们,是中国电建蓬勃向上的青春力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书写着自己人生的最美华章。


责编:马晓敏


审签:

责编:马晓敏


审签: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