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城市建设

“世界首台”的守望者——记电建核电公司大唐郓城示范项目副经理卢和锋

2025

/ 08/25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手机查看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工地的塔吊已在天际线划出一道道美丽的弧度。脚下是“世界首台”示范项目这片厚实的土地,耳边是焊机电流与机械轰鸣交织的声浪。而他的心,却早已习惯了在建筑丛林中穿行——不仅跨越国内外的地理界限,也跨越一次又一次技术的极限。卢和锋,是电建核电公司大唐郓城国家电力示范项目的副经理,一位在电力建设战线上行走了27年的老兵。他的足迹踏遍祖国大江南北与海外异域,无论走得多远,他的初心始终与工程项目紧密相连。

  从“学徒”到“掌舵者”

  1998年,刚从学校毕业的卢和锋,怀着对电力行业的憧憬进入电建核电公司。当时的他,只是一名普通技术员。工地上烈日暴晒、寒风刺骨,他都默默坚持。管线布置、设备安装、系统调试,他一点点学,一遍遍记。那时,他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到一个项目,先花几天时间把现场从头到尾走一遍,把每个关键点和难点在心里刻下一张“特殊的地图”。

卢和峰(中)在指导施工.jpg

  “做工程,眼睛要比图纸更清楚。”这是他最初的师傅教给他的一句话,也成了他后来带团队时常挂在嘴边的要求。几年下来,他从技术员成长为班长、专工,在江苏南通、山东莱城、聊城等项目的锤炼中,不仅技术过硬,更积累了协调各方、统筹全局的能力。

  2008年,他开始直接参与更多大型工程的项目管理。无论是西北严寒的乌鲁木齐热电,还是海风劲吹的广东南海石化热电;无论是国内的国电宝鸡660兆瓦机组,还是海外的印尼泗水项目,他都能迅速进入状态,把施工计划、物资调度、技术方案、人员安排协调得井井有条。

  “项目就是一艘船,你要么掌稳舵,要么就被浪打翻。”这是卢和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始终坚持几个原则:“困难面前先找办法、分歧面前先求共识、关键节点绝不妥协、团队建设永远优先。”正是这些信条,让他无论是在国内的严寒酷暑、艰难挑战面前,还是在海外的不同工程标准以及语言文化差异中,都能带领团队一次次化解险情、按期交付,为公司打造了一张张“准时、优质、安全”的闪亮名片。

  跨越山海,铸就不凡实力

  从印尼到津巴布韦,从热带雨林到高原旷野,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文化差异,对一个工程管理者都是巨大的考验。但卢和锋的方式很朴实:到哪儿,就把哪儿当成家,把项目当成责任,把团队当成亲人。

  在印尼珀拉旺项目,他每天穿梭在酷热的厂房与室外之间,额头的汗水还没擦干,就被新的问题召回到现场。在津巴布韦旺吉项目,他带着本地员工一点点攻克技术难题,让原本陌生的团队逐渐形成高效配合的默契。

卢和峰在查看设备

  津巴布韦旺吉电厂三期扩建工程,是他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一役。凭借科学的统筹、果断的决策和高效的执行,机组比计划提前3个月移交业主商业运行,极大缓解了当地用电短缺的局面,受到津巴布韦政府和业主的高度赞扬。这不仅是一项工程上的成功,更是中非友好合作与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该项目也荣获2025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

  这些跨越山海的经历,磨炼了他的专业能力,也让他形成了独特的管理理念——任何项目的成功,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成功;只有让团队拧成一股绳,才能在压力面前不退缩,在挑战面前不失手。

  勇敢向前,驶向“世界首台”的深水区

  2023年8月,卢和峰调任公司大唐郓城电厂项目部,担任项目副经理。这是一个代表着行业最前沿技术水平的国家电力示范工程,是全球首个“压力最高、温度最高、效率最高、煤耗最低”的单轴百万千瓦等级二次再热火电机组,面对高参数、高标准、高要求,许多环节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套用。

  面对这样的“深水区”,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带领项目专业团队逐项梳理施工组织方案,逐一研判进度衔接、工序穿插、资源配置等关键风险点,形成从方案制定、人员组织到物资保障的完整管理链条。他常说,示范工程的建设是一场精密协作的“接力赛”,必须每一棒都跑得稳、接得准,将人、机、料、法、环要素落实到每一项施工作业中。

  在现场,他坚持“盯住问题不放手”,每天穿梭于基础施工、主体结构、设备安装等不同作业面之间,与各专业负责人面对面协调,及时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进度和质量问题,确保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和安全规范。他严苛的要求,让不少施工人员起初感到压力,但随着多个关键节点一次性高质量完成,大家都明白了这种要求背后的意义——那是对工程负责、对团队负责、对未来数十年机组稳定运行负责。

  细节中见精神,担当中见高度

  卢和锋的办公室并不大,桌上永远堆着厚厚的图纸和记录本,旁边放着一顶安全帽和一双鞋头磨得发白的劳保鞋。他笑称自己“半个时间在办公室,半个时间在现场”,但同事们都知道,其实他在现场的时间远不止一半。

卢和峰(右前)在现场检查.jpg

  他喜欢和年轻的工程师聊天——聊技术、聊方案、聊责任。他说,自己走过的那些山海,不只是地图上的距离,更是一段段经验的积累。他希望把这些经验传给更多人,让团队在一次次项目中成长。

  “项目建设没有终点,只有下一个起点。”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或许正因如此,无论身处何地,他都能把目光放得很远,把责任扛得很稳。

  从业27年来,卢和锋参与建设的每一座电厂,都会在夜色中亮起灯火,照亮城市与乡村,温暖了千家万户。如今,在“世界首台”机组的建设中,他依旧坚守一线,用经验护航,用责任托底。630℃的超超临界,不只是技术的高度,更是工程人精神的高度。卢和锋深知,这里的一砖一瓦、一管一缆,都承载着行业的未来与国家的期望。



责编:张龙汐


审签:

责编:张龙汐


审签: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