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张龙汐 通讯员 董卫强 张智航 济南报道
山东郓城这片水浒故里,自古就是英雄辈出之地。如今,这片土地将再一次见证新的“豪杰争锋”——座世界首台630℃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的“光明城”正在此拔地而起。在由电建核电公司承建的大唐郓城项目1号机组“比武擂台”中,刀光剑影不是兵刃,而是焊花飞溅;门派招式不是拳脚,而是焊接工艺。这里高手云集,唯有真正的强者,才能在“世界首台630℃机组”这座擂台上留下“铁军印记”。
在这片江湖,有一位“焊林高手”——侯万明。
年过五旬的他,早已在三十多台机组建设中“打过无数场硬仗”,练就了一身炉火纯青的焊接技艺。如今,他镇守大唐郓城项目焊接管道“阵营”,手中不持长剑,却执笔写下两本“绝学秘籍”——《G115焊接施工方案》和《T91密封热处理方案》。
这两部秘籍,“焊接江湖”上前所未有。材料是新型的G115钢,炉型也是全新的设计,没有任何可借鉴的前人经验。换作他人,恐怕早已望而却步。而侯万明却披荆斩棘,以无数次的“演武试招”(模拟实验)推演,终于将秘籍从“纸上功夫”锻造成“实战招式”。
作为全球首台630℃机组工程中首件G115钢焊接任务的承担单位,电建核电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尚无成熟可参照的技术标准、无可借鉴的工程经验。面对这样的“世界首台”,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成为全局的短板。正因如此,方案必须在施工前就准备就绪、周全可靠,这是侯万明反复强调并亲自推进的第一条铁律。
G115焊接施工方案:破解世界难题的“兵法”
G115钢,作为支撑630℃超超临界机组的关键材料,其焊接难度远超以往。它硬度高、合金含量复杂,焊接时极易产生裂纹和组织缺陷;同时焊缝区对温度控制极其敏感,稍有偏差便可能导致材料报废。更为棘手的是,这是一种全球尚无应用于火电工程建设的先例的材料,没有任何现成的焊接参数和工艺可供参考。
在这种情况下,《G115焊接施工方案》的编制几乎等同于“从零开始,自创武功”。侯万明带领团队提前8个月展开策划,组织多轮由行业权威专家参与的工艺论证和技术评审,一遍遍推敲实验数据,一次次修订方案细节。每一次焊接模拟实验都是对极限的挑战,失败、分析、再改进,直至工艺参数趋于稳定。正是这种“方案先行、措施同步”的铁律,成为施工现场最坚实的底气。
当工程现场进入全面开焊阶段,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方案作“兵法”,焊工们才能在复杂工况下做到心中有数。侯万明常说:“焊口不是一层层堆起来的,而是被焊接方案和工艺纪律撑起来的。”
T91密封热处理方案:守住安全底线的“护法”
与焊接同样关键的,是焊后热处理。T91钢管道焊口若处理不当,极易产生残余应力和组织脆化,长远运行中可能埋下隐患。对此,侯万明同样亲自主持编制了《T91密封热处理方案》。
这个方案要求热处理过程必须全程密封,温度曲线的升降速率要精准可控,任何一次温差失控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侯万明和团队不止一次守在热处理炉旁,盯着显示屏上的曲线波动,直到数据完全符合预期才肯离开。因为这条曲线承载的是机组未来几十年的安全曲线。
如果说方案是兵法,那么现场便是真刀真枪的战场。每天,侯万明都会在施工现场穿行,锅炉壳体如巨钟般矗立,管道密布如钢铁迷宫。他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俯身察看焊缝的熔合线,用手电横扫焊缝表面寻找微小瑕疵;他会停下脚步,询问焊工“电流稳不稳”“层间温度控住没有”。
他的每一次检查都能抓住要害,焊材管理必须全程可追溯,工序衔接必须反复确认,工艺卡必须严格执行。只要发现不符合,他会当场纠正,并把问题写进当天的施工日志,作为次日复盘的重点。这样的坚持,使得繁杂的施工流程变得可控、可查、可复现。
夜幕降临时,工地渐渐安静,侯万明的工作却远未结束。他会把当天的问题逐条列在案头,细化为第二天的检查要点。有时,施工日志一写便到了凌晨,有人笑称他的施工日志不像记录,更像一本“江湖日记”,字里行间都是对工艺的沉淀与总结。
身在江湖人未老:匠心与传承长存
作为曾受邀担任中国机电协会培训班现场实操老师的人,侯万明深知“一个人的江湖终究有限”。他把复杂的技术拆解成口诀与动作,手把手带年轻人练习,“让他们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对他而言,最值得骄傲的并非自己写下的方案和验证的焊口,而是看到一批批年轻人逐渐成长为新的“焊林中人”。
在世界首台的擂台上,他既是技术的制定者,也是质量的守门人;既有“武林高手”般的沉稳,也有把细节做到极致的匠心。侯万明和他的团队,把一套在纸上的方案,踏成了能抵御时间与温度考验的实际功夫。
如今,G115焊接施工正全面铺开,焊花点点,如同擂台上的火光,映照着“世界首台”机组建设的恢宏场景。侯万明这位“焊林”中举重若轻的高手,用他几十年的经验和坚守,把纸上的方案化作工地上的铁律,把一处处焊口淬炼成能抵御时间与温度的钢铁“剑痕”。
责编:马晓敏
审签:
责编:马晓敏
审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