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李萍 济南报道
日前,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布2025年度第一批“齐鲁建造”品牌遴选名单,在全省1万余家建筑企业中遴选出268个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标杆品牌。从去年5月品牌发布到如今首批品牌亮相,标志着这一省级建筑业公共品牌从概念构想步入实质运行阶段。这不仅是山东建筑业品牌化建设的里程碑,更折射出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深层思考与战略抉择。
“齐鲁建造”的诞生,源于对建筑业发展模式的深刻反思。2021年以来,山东建筑业总产值连续突破1.5万亿元且逐年增高,排名全国前列,但“大而不强”的瓶颈始终存在:骨干企业较少、核心竞争力偏弱,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面对全球建筑业向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齐鲁建造”品牌的创建,体现了山东打破路径依赖、主动重塑产业生态的战略远见。
品牌的本质是信任的契约。“齐鲁建造”通过建立严格的标准体系、认证程序和动态管理机制,为建筑业构建了一套全新的信任机制。这一机制不仅有效规范了市场秩序,降低了交易成本,更使真正具备实力的优质企业脱颖而出,推动形成了“良币驱逐劣币”的健康市场环境。
在首批遴选出的268个标杆品牌中,民营企业居多,彰显了对民营建筑企业的重点支持与鼓励。获得认证的企业,不仅赢得了行业的权威认可和荣誉,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参与国内外高端市场竞争的“通行证”。这意味着企业在资质认定、融资支持、项目对接和市场推介等方面将享受更多政策倾斜。“齐鲁建造”品牌通过建立可靠的信用体系,为企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向质量竞争转变、从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跃升。
品牌的视野是国际的舞台。山东建筑企业积极践行“走出去”战略,近年来在国际承包商全球榜单中表现亮眼,入选企业数量和排名持续提升,彰显了“齐鲁建造”的国际竞争力。企业出海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升级,从初期的劳务输出,到现在的工程总承包、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等高端模式,实现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质的飞跃。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重大项目中,山东企业打造的标志性工程赢得了当地政府和市场的广泛认可,成为传递“齐鲁建造”品牌价值的重要载体。
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形成品牌合力,“齐鲁建造”为山东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争取更多话语权。2024年,我省提出了推动建筑业企业走出去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对策措施,明确要求到2026年底,全省建筑业省外产值超过6000亿元,培育10个建筑产业输出集群和20个建筑劳务输出集群。而“齐鲁建造”这种以区域品牌带动企业“组团出海”的模式,可能为中国建筑业国际化提供新的路径选择。
品牌的使命是发展的引擎。“齐鲁建造”品牌的推出,恰逢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时期。“十四五”以来,山东建筑业年度实现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3%以上,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在稳就业、惠民生、促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支柱作用。可以说,我省的建筑业转型升级直接影响到全省“双碳”目标实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齐鲁建造”坚持创新驱动,突出强调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和工业化建造的融合发展,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节能建材和智能施工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这一战略定位与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大发展战略同频共振。“齐鲁建造”品牌的打造,推动我省建筑业向精细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转变,不仅为行业注入新动能,也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然而,品牌建设非一日之功。“齐鲁建造”要真正成为享誉全球的金字招牌,仍需跨越诸多挑战:如何持续提升品牌的辨识度和核心竞争力,树立独特形象;如何平衡标准统一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如何让品牌价值真正获得国内外市场的普遍认可。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多方协同努力。
总体来看,“齐鲁建造”品牌的构建,实际上是山东从“建筑大省”向“建筑强省”战略跃升的重要抓手。它不仅仅是一个标识、一套标准,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变革——从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效益,从依赖传统路径转向创新驱动发展,从单一企业竞争转向产业生态构建。随着更多建设工程在齐鲁大地和全球各地落地,这一品牌建设实践将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参考。
责编:齐泽文
审签:
责编:齐泽文
审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