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今日头条

山东积极探索“两网融合”新路径:居民增收、社会降本、环境减碳的多赢之路

2025

/ 09/30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李萍

手机查看

  海报新闻记者 李萍 报道

  在青岛市李沧区虎山花苑,居民们通过投放可回收物获得积分,一年可兑换300多元,最多的达到上千元。与此同时,该区通过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每年可节省运输处置费及环境补偿费约557万元。这一切得益于山东省正在推进的“两网融合”政策——将生活垃圾分类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深度融合,实现了居民增收、社会降本、环境减碳的多重效益。

  顶层设计推动“两网”深度融合

  十六地市创新模式各显特色

  “两网融合”成为山东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策略。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的融合,旨在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在济南起步区,“撤桶并点+音乐专线”模式创新推行,已在196个村居和3条商业街实现常态化运行。该区建成的2000平方米可回收物分拣中心,集回收、分拣、压缩、科普功能于一体,初步形成“两网融合”收运体系。

  枣庄市薛城区居民小区引入的废品回收智能柜,居民只需扫码投放可回收物,系统便自动称重并返还现金,李阿姨熟练拿出手机扫码登录,投放纸箱后立即显示投放物品的重量及金额。她满意地说:“操作很简单,投递完成后,环保又实惠!”这种“科技+激励”的模式既提升了回收效率,又激发了居民的参与热情。

  潍坊昌乐县财政每年投入500余万元用于分类设施的配备和维护,已完成53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的创建,安装了35台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平均每日兑现垃圾分类扫码资金6000余元。

  青岛市在今年的垃圾分类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推动“两网融合”,增设智能回收机3000台以上。据“爱回收·爱分类”发布的2024年度报告,截至去年底,该企业在青岛市累计运营2526台智能回收机,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13万名,年回收量达42570吨,相当于减碳7.6万吨。

  在淄博市张店区占地6500平方米的分拣工厂里,一批批从智能回收机收集来的可回收物被精细分拣为80多个品类,工厂日分拣量最多能达到90吨。分拣完成的可回收物被压缩打包后,直接送到有资质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最终“变废为宝”。

  环境经济效益双丰收

  系统性工程多方协力

  可回收物智能回收设备正成为山东各城市垃圾分类智慧化、信息化的探索。在李沧区虎山花苑,居民们通过投放可回收物获得积分,很多人一年可以兑换300多块钱,最多的达到上千元。“早晨上班路上、晚上遛弯途中都可以随时随地投放,”居民陈先生说,除了将家中的旧衣服、鞋子和塑料袋、塑料瓶等可回收物随时进行清理投放外,他还和家人一起将公司里被随手丢弃的可回收物带回小区进行投放。

  “两网融合”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据李沧区城市建设管理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通过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李沧区可减量10%的生活垃圾,每年可节省运输处置费及环境补偿费约557万元。

  山东各地还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和全民参与力量。各地市将垃圾分类宣传纳入支部主题党日,党员们化身垃圾分类“宣传员”“指导员”“监督员”。在社区广场上、在学校,身着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定期向居民、学生宣讲如何正确分类,旨在让更多群体共同参与。

  随着“两网融合”模式不断深入,山东各地的分类回收设施正在加速升级。济南起步区已建成50座智能垃圾分类房,配备智能称重、消杀、除臭、电子督导等功能;淄博的分拣中心分拣出的可回收物被压缩打包后,当天或隔天直送下游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

  这些现代化设施让废旧物资获得新生,塑料瓶变为再生颗粒,废纸化为再生纸,织物重生为化纤原料。垃圾的归途不再是单一的填埋场或焚烧厂,而是通往资源循环再生的广阔天地。

  2025年9月18日,全省城市工作会议顺利召开,明确提出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络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络“两网融合”。据悉,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城管局将总结前期全省可回收物回收利用实践经验,进一步部署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与再生资源回收网点“两网融合”具体措施和工作要求,深入推进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切实让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营造更整洁、更绿色、更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

责编:齐泽文


审签:

责编:齐泽文


审签: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