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齐泽文 济南报道
为深入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9月11日,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官网公布了第二批城市更新创新案例(机制)名单及相关经验做法,共30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更新项目上榜,涵盖“体检转化、设计引领、工程创新、金融赋能、开发联动、产业提升”六大类型。
记者注意到,多个案例突出“无体检不更新”的理念,将城市体检作为更新的前提和基础。青岛市肥城路片区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项目创新构建“3+N”灾害风险评估体系,通过数智驱动实现历史建筑防灾减灾安全防线建设。德州市德城区堤岭片区通过构建“小微”指标体系,精准识别民生痛点,将健康养老、文体活动、商业服务、公共空间、行政管理、终身教育、市政交通作为普遍性指标要求,系统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
设计在更新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得到充分体现。济南市彩虹湖及杨家河综合整治提升项目通过生态筑基、科技赋能,打造“产城共融”美丽实践。淄博市博山文化中心将旧厂房改造成为集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于一体的文化新地标,“铁锈换书香”成功实现了博山工业遗产的“文化转身”。烟台市虞美人广场改造提升项目通过“道路退线、还海于民”的设计策略,对滨海中路进行改线,将虞美人广场和海岸线融为一体,缝合城市与海洋肌理。
面对资金、产权、运营等更新难题,山东各地探索出一系列创新机制。济南市上新街片区首次系统提出“实测-结构鉴定-用途认定-登记”保留建筑确权路径,建立政府支持、平台统筹、政策协同的机制体系,解决“无施工许可、无竣工验收、无产权落位”的制度瓶颈,开创历史街区资产合法化新模式。据了解,上新街列入城市更新项目之后,经过三年建设,600多户老居民搬迁到宽敞明亮的新楼房,6处文物保护单位、12处历史建筑、20多个名人故居全新面貌重现老街区独有的烟火气。泰安市蚕子峪片区以“金融赋能”为核心,系统性构建了“棚改债券撬动启动、专项资金精准奖补、银行贷款灵活支撑”的多元化、市场化融资体系,并创新建立了“投入-产出-反哺”的动态资金平衡闭环机制。
更有不少项目通过导入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了更新后的片区活力提升和经济带动。烟台市虹口路1920微度假项目以“微度假”为核心定位,通过“轻资产改造、重文化运营”的模式,成功将闲置老建筑转化为兼具历史底蕴与商业活力的城市文化地标。威海市智慧谷产业园通过“商住改工”,打造“产城人”深度融合的产业社区,吸引了621家企业入驻,成功入选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
山东本次公布的创新案例,反映了在城市更新路径、工程技术、运维管理等多方面的丰富实践和创新成果,为各地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责编:李萍
审签:
责编:李萍
审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