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改造、棚改、保租房获国办督察激励!济南是怎么做到的?

2022-06-22 11:45:08 作者: 来源:齐鲁壹点

  6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济南市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成效明显被督查激励。
  这份沉甸甸的国家荣誉背后是济南一系列的“住建”努力。近年来,济南牢牢把握“五个关键”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始终秉承“四个坚持”啃下零散棚改“硬骨头”,全面统筹“四个维度”创新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在“住有优居”的民生保障方面交出了一份温暖答卷。

抓住“五个关键”

高质高效推动老旧小区改造

  提升城市软实力、创建文明典范城,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是重要一环。
  干净整洁的道路,粉刷一新的墙面,郁郁葱葱的绿植,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再闻上一闻门前的茉莉花香……小区改造后的五年多来,“舒心、便捷”是张华(化名)的每天生活的最大感受。
  57岁的张华在燕子山小区东区4号院已住了30多年。“从原来的脏乱差,到现在的美净齐,小区的变化太大了”,老旧小区改造给张华带来了“爆棚”的幸福感,“有了充电车棚,有了门禁,规划了停车位,生活打心眼里感到幸福”。

改造后的燕子山小区

  作为有着35年历史的老旧小区,燕子山小区的华丽转身,是济南成功改造老旧小区的一个缩影。
  2021年,济南市老旧小区改造469个小区、623.54万平方米,惠及6.76万户,完成计划任务的119%。老旧小区改造的工作经验2次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用,2次被收入住建部的工作经验汇编,2次在住建部的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工作成效2次被《人民日报》点赞。济南市更被列入中央军委确定的军队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创新“三同”机制做法多次被央媒报道。
  一连串亮眼成绩、一系列的荣誉的取得,关键在于济南市抓住居民参与、改造内容、多元筹资、工作机制、工作创新“五个关键”。
  为确保“改到百姓心坎儿上”,济南抓住“居民参与”这一关键,精心设计了涵盖基础设施、专项改造、居民出资改造的“16+11+N”民意调查问卷模版,并100%通过微信群、微信小程序等方式进行居民意见表决,改造后的竣工验收更是邀请居民代表共同参与。
  为让老旧小区“面子”更靓、品质更优,济南更是抓住“改造内容”这一关键。为此,济南紧盯群众所需,通过水电气暖一网通改、民生设施统筹施改、公共空间全面提升、适老改造积极推进等举措,让老旧小区改造“内外兼修”。
  老旧小区改造资金怎么出,由谁出?济南市抓住“多元筹资”这一关键,探索出了政府与居民、专营企业、社会力量合理共担的共同筹措机制,赋能改造“强引擎”。
  同时,济南市还抓住“工作创新”这一关键,跑出改造“加速度”。
  2021年,济南市采取了“大片区”改造模式,将469个小区、院落,以社区为单位整合为49个大片区项目;济南还在部分辖区积极探索“大一统”改造模式, 对项目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审批、统一招标、统一施工、统一验收“五统一”;此外,为实现小区“改”与“管”的无缝对接,济南还尝试物业先行改造模式,创新将施工单位和物业服务捆绑招标,让老旧小区物业服务早进场、早服务、早规范。

秉承“四个坚持” 

啃下零散棚改“硬骨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济南被督查激励的三项事业中,棚户区改造非首次。这是继2020年受到国务院激励支持后,济南棚户区改造工作再次获得督查激励。
  2021年,济南市棚改安置房新开工13123套,基本建成38001套,年内完成投资量约 135.5亿元,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宽阔的楼间距、35%的绿化率、精致的电动车棚、宽敞的地下车库,还有一栋栋整齐划一、淡黄雅灰相间的楼房.....如果不说这是城中村改造小区,估计没有人会把刘智远小区和城中村改造房画上等号。

刘智远城中村改造项目实景图

  “地段好、设施好、环境好,我们很满意。”去年10月,60多岁的谷勇(化名)搬到刘智远小区。搬进新家后,老谷每天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他说,看着小区环境这么好,自己家里的卫生可不能拖后腿。
  作为刘智远村土生土长的村民,老谷一家分到两套房。两套房紧挨着,一套中式装修,老两口居住;一套现代装修,儿子一家住着。一大家子还在一起生活,但又相互独立,而且小区的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包括幼托、卫生站、文化活动站等23项配套设施,老谷全家都挺满意现如今的生活。
  满意的不只是老谷一家,作为历下区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刘智远城中村改造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2.2万平方米,安置户数为2536户。“不管哪套,都一样。”即将入住,拆迁户张女士虽然会不时会新小区看一看,却并没有过多担心,“这房子建得这么好,能有啥问题?”

  幸福起来的不只是刘智远村村民们,自2005年实施大规模棚改以来,16年间济南累计新开工棚改安置房31.6万套,惠及百姓80余万人。
  据悉,早在2020年,济南市大片区的棚改项目就已实施完毕。“剩余的大都是‘小、难、散’的零散棚改项目,资金筹集难度大、项目成本收益难以平衡,棚改工作进入攻坚阶段。”21日,济南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亓伟说。
  如何啃下这些“硬骨头”?济南坚持把“为民棚改”作为价值导向。在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坚持“不与民争利”“阳光征收”的原则,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同步开展审计监督,实现征迁和谐推进。
  同时,济南坚持把“法治思维”作为有效路径。坚持“源头有法、过程依法、结果靠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对成本收益难以平衡,资金缺口很大的项目,济南坚持把“融资创新”作为强大动力,创造性实施“功能性国企实施,国开行贷款支持”等棚改融资方式,完善“带条件土地挂牌出让”、规划优化等配套政策,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
  群众“所急、所需、所想”是一切出发点和落脚点。棚改过程中,济南始终坚持“质量优先”,“因地制宜、一项目一策”科学制定征收补偿方案,以“给父母盖房子”的标准严格控制工程建设质量。

统筹“四个维度” 

托起新市民、青年人“安居梦”

  “这不仅仅是一项政府服务,背后还折射出济南的友好与包容。”6月21日中午,九洲通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10楼的一处单间房内,张红(化名)即将午休,“在单位周边,如果同等条件的房源,少说也得1000块钱,租赁住房帮我节省了一大笔开支”。

九洲通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内部实景图

  作为全市36个产业园区、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项目之一,九洲通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住房面积17129 m2,住房360套。该项目主要为本园区、本单位职工定向供应保障性租赁住房,四人间免费分配给员工居住,单间按照员工职级给予免费分配,如职级达不到入住单间标准,可进行租赁,租金25元/m2。
  此心安处是吾乡。一个安身的住所,是新市民群体寻找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开始。
  为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济南把“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从政策机制、筹集房源、信息平台、规范运营“四个维度”统筹推进,护航新市民安居泉城。
  以人为本,搭好工作推进“四梁八柱”。济南市编制了《济南市“十四五”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多渠道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0.5万套(间),占同期住房供应总量的比例为30.15%。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及7个相关配套制度,构建了涵盖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全流程的政策体系。
  以房为主,畅通房源供给“四大渠道”。眼下,济南市正利用轨道交通周边、城中村保障房建设用地、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和非居住存量土地及存量房屋四大渠道积极筹集优质房源。
  积极筹措房源的同时,济南市还实行“人房匹配”,首创安居平台“网上模式”。在全国首创“一卡一网一专户”解决方案,“一卡”即“泉城安居卡”、“一网”即“泉城安居平台”、“一专户”即租赁企业资金专户,济南借此推动人与房精准匹配,让安居变得触手可及。
  为消除“入住后的烦恼”,济南更是创新构建租赁运营“长效机制”,助推“栖身之所”转变成“安居之所”。
  为此,济南市挂牌成立济南市房地产市场监测评价中心,借助“智慧住建一张图”实时查看全市房源租赁情况、租赁价格、租房群体等内容,加强租赁市场监管;为补齐全市从房源筹集、发布到新市民租赁的政策链条,济南市创新建立租金定价机制,发布《济南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评估技术指引(试行)》。同时,济南创新探索运营管理“技术防控”模式,基于泉城安居平台的技术防控手段,建立了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跟踪管理机制。
  更为重要的是,济南还创新落实“租购同权”。根据《济南市符合条件的租赁住房承租人相关权益保障的实施意见(试行)》,对符合条件的承租人及其子女在享受义务教育、落户、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提取公积金等方面,提出了15条政策措施,保障承租人基本公共服务权。

编辑:

推荐阅读